点燃夜空的“忠信笃敬”,你知道多少?

发布者:江秋奋发布时间:2021-11-16浏览次数:473

暨南大学迎来115岁生日,番禺校区的夜空中,一支由无人机组成的彩色画笔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向建校115周年献礼。

 

  115年,暨南大学筚路蓝缕,几度迁移校址,但始终没有舍弃“暨南”之名,更没有舍弃“忠信笃敬”的校训。

 

       从南京到上海,由上海到福建,直到定于广州,“忠信笃敬”作为一种精神与信念,被一代又一代暨南人所恪守。

  

在暨大校园里,从教学大楼前的雕塑,到暨大学子们的学生证上,“忠信笃敬”的字样随处可见。

 

暨南大学学生证首页印有“忠信笃敬”字样

 

      在“忠信笃敬”的校训陪伴我们走过了百余年的今天,大家是否还记得这四个简洁却不简单的字眼有何内涵? 

      校训“忠(zhōng)信(xìn)笃()敬(jìng)” 四个字的出处十分古老。它源于《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其内容包括了“言”和“行”两个方面,也就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

 

 

     忠信笃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它们大致具备了以下的意义内涵:

     这四个字的意义有交叉,也可以组合使用,更可以与别的字组成新的具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变化很多,富于生成能力,显示了暨南校训的丰富内涵与强大活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暨南历史,探索校训与校董的渊源及相关故事吧!

        1918年,针对侨校“声教暨南”特点和使命,暨南学校从《论语·卫灵公》中选取“忠信笃敬”作为校训,由校董张謇亲笔书写,悬挂校中,以收潜移默化之功效。

1918年4月,暨南学校校董张謇(前排右三)与赴南通调查的暨南学生合影

   校友郑文奎在《南京时期的暨南学堂》一文回忆:“校门‘暨南学校’及校训‘忠信笃敬’皆由清末状元张謇书定的。”

   南京、真如时期的《国立暨南大学校歌》中也包含校训内容:“言忠信,行笃敬,尚勉哉,先哲言,终身诵。

 

 

 

 

 

 

 

 

 

 

    1935年至1946年曾任暨南大学校长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何炳松,大力倡导对侨生用传统文化砥砺品性,勉励学生以校训作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


    何炳松多次在学生毕业特刊上将校训作为题词:“仍能本其爱校热忱,实践母校忠信笃敬之校训,共同努力于民族复兴之运动,藉以增进本大学之荣誉,发扬本大学之精神。”

何炳松“忠信笃敬”题词

     今天暨南学子学生证上的校训字样,即为何炳松所书。

     1949年暨大停办及1958年暨大在广州重建后,几乎没有人再提及“忠信笃敬”的校训。直至1989年,校训问题才再度引起暨南人的重视。1989年1月,新闻系教师邓照华上书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第一副校长何军及其他校领导,建议恢复暨南大学“忠信笃敬”的校训,这引起了校方的重视。经过长时间酝酿,并征得国务院侨办文教宣传司同意,1994年8月,学校校长办公会议正式决定恢复“忠信笃敬”的校训

 

 

 

 

 

 

  

      2006年,正值暨南大学建校一百年之际,学校开展了“暨南精神大讨论”的活动,将“暨南精神”的主要内涵大致确定为

“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

      并将“忠信笃敬”阐释为:

      “忠信笃敬”是百年来暨南人在奋斗中凝炼而成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不论何时,“忠信笃敬”都被暨南学子熟记于心,并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之。带着这份为人为事的执著与虔诚,暨南人坦然走过了无数风雨,并将迎接新的时代与新的挑战!